3成人減重只吃菜肉 恐損腎傷腦

作者: 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4年2月25日 上午3:54

國民健康署公布國人減重調查發現,只吃菜肉、不吃飯麵,或只啃水果、不碰其他食物、斷食、吃後催吐等,皆是常見的錯誤減重法。醫師表示,只吃單一類食物,短時間內體重雖掉很快,但難持續,反而易復胖。

國健署針對全台四千多名十八歲以上曾減重的民眾調查發現,採取錯誤飲食方式減重的人真不少,在可複選情況下,三成一受訪者採單一高蛋白、低熱量飲食方式來減重,即忌米飯麵食、只吃菜及肉。

國健署社區健康組長陳延芳表示,高蛋白飲食減重,除營養不均衡,還可能酮酸中毒,易致腎、腦損傷。

另外,二成五受訪者只吃菜、完全不碰肉;單吃水果來減重者也有百分之五點七;雖然熱量攝取極低,但陳延芳說,身體缺乏必需脂肪酸,部分脂溶性維生素就無法透過脂肪被身體吸收利用,也會引起肌肉流失。

值得注意的是,百分之二點三的人採取極端斷食減重,一下子體重掉太快,有腎、腦損傷的風險;代餐雖宣稱有營養素及熱量管控,但價格昂貴,且膳食纖維攝取較易不足。

「攝取單一類食物是不健康的減重方式。」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台大家庭醫學部主任黃國晉說,除熱量外,身體的電解質、礦物質、微量營養素也需達平衡狀態,一旦飲食不均衡,易致免疫力下降、腸胃也易搞壞。即使瘦下來也會復胖,甚至體重反彈更高。

黃國晉解釋,身體能量消耗主要從碳水化合物開始,其次是蛋白質,最後最難減的是脂肪;但復胖則先儲存脂肪,依序是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因此減重先減掉肌肉,復胖卻以脂肪儲存,造成體重像溜溜球,減重變得越來越困難。

「慢跑、快走、游泳等溫和運動可消耗脂肪。」黃國晉說,相較短跑急速運動只能消耗肝醣及葡萄糖,溫和運動除能慢慢消耗葡萄糖,還可消耗脂肪酸,他建議每次運動需持續十分鐘以上,每天累積達卅分鐘,就能有效消脂。

……..文章來源:按這裡


減重吃菜不吃肉?7大錯誤迷思!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 2014年2月24日 下午1:06

「吃菜不吃肉能減重」?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有1/4的肥胖族以為少吃肉就可以減重,甚至有1/3的民眾,認為「吃菜肉不吃麵飯」,或是「減少飲食份量」就能瘦身等錯誤減重迷思;國民健康署強調,減重需要持之以恆,若能掌握「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才是正確健康減重。

根據國民健康署健康體重管理計畫電話訪問調查發現,國人最常使用減重方式包括:「增加運動量或種類」佔59.44%;「吃菜肉不吃飯麵」佔31.0%;「減少飲食份量」佔29.73%;「吃菜不吃肉」佔25.4%;「特殊飲食(如高蛋白飲食、低醣飲食等) 」佔8.32%。

【快速減肥 7大錯誤迷思】:

1.吃菜、肉減肥法:即高蛋白低熱量法,會造成營養素不均衡,可能導致酮酸中毒、容易造成腎臟及腦部的損傷,嚴重也可能因電解質不平衡引起死亡。

2.吃菜不吃肉/只吃水果減肥法:為極低脂肪、極低熱量飲食減肥法,例如只吃川燙蔬菜及水果,會缺乏必需脂肪酸,造成脂溶性維生素利用率降低、肌肉流失等傷害。

3.斷食法:可能造成各種重要營養素缺乏,除造成體重掉落太快,肌肉流失,也可能造成腎臟及腦部的損傷。

4.減肥餐包:格昂貴、缺乏正常飲食、單調,膳食纖維不足。

5.非法減肥藥:非法減肥藥常含有安非他命、緩瀉劑、利尿劑、甲狀腺素等藥品成分。服用之後,易造成不良反應,如:頭痛、興奮、失眠、不安、噁心、嘔吐、腹瀉、腹痛、心悸、肌肉無力、精神錯亂、腎衰竭、虛弱、癱瘓、心跳不規則、甚至有死亡的危險。

6.使用減肥霜(膏)、推脂棒、緊身衣:常造成皮膚過敏、皮膚炎等傷害,而穿著緊身衣更可能造成血液循環不良造成壓瘡類的傷害。

7.使用埋線、耳針、針灸:中醫減肥常利用刺激穴位抑制食慾或干擾特定穴位加速代謝,但如未力行健康飲食、規律運動仍無法達到減重效果,且須在專業醫師評估下進行。若不適當的醫療行為、傷口處置及未消毒完全的針灸針與羊腸線,更可能造成過敏反應或傷口感染的問題。

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強調,目前台灣男性超過5成有過重,甚至有肥胖的問題,女性也高達3成6,而最大的原因就是常吃外食,以及缺乏運動。因此建議民眾應「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才能正確減重。

1.聰明吃:多吃各種蔬菜、水果、未精製全穀根莖類等天然食材;多喝白開水,避免含糖飲料,限制攝取高能量密度食物(特別指高糖、低纖維、高脂肪的加工食品);避免加工肉製品的攝取及減少食用高鹽及鹽漬食物,養成均衡飲食的健康飲食型態。

2.快樂動:減重除了減少攝取的熱量,也需要增加體能活動消耗熱量,體重過重及肥胖者每天若能減少攝取500大卡,或減少攝食300大卡熱量,增加體能活動多消耗200大卡,就可以每週減重約0.5公斤,且足夠的身體活動量是預防「復胖」、維持健康體重的重要關鍵。

3.天天量體重:每天固定時間量體重,可隨時監控自己體重的變化,提醒自己維持健康體重,一但體重有上升的情形,就應檢視最近的飲食情形及身體活動量,並力行以上「聰明吃、快樂動」的小撇步,避免自己成為過重及肥胖的一員。

 

……..文章來源:按這裡


減重5% 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4年2月24日 上午12:43

芬蘭一項研究發現,只要稍微減去一點體重,就能幫助治療、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指患者在睡覺時呼吸暫停頻率很高,患者不但睡眠常受到干擾,且白天很容易感覺疲倦。研究人員發現,有睡眠呼吸如果減去百分之五體重,症狀就會大幅獲得改善。

研究首席作者東芬蘭大學歐伊佛尼睡眠醫學中心兼職教授漢里‧土爾米雷托表示,體重過重的人很容易產生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體重過重算是一項重要危險因子。即使體重只是稍微過重一點,也會讓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風險增加約十倍。預估大約有百分之七十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有肥胖問題。

土爾米雷托指出,其他研究顯示,肥胖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應該將減重計畫、改變生活習慣納入療程當中,這樣才能避免症狀持續惡化。

研究團隊讓五十七名中度肥胖、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進行節食、運動減重計畫,持期約一年,其餘患者則是接受一些飲食、運動資訊。經過四年追蹤發現,至少減去百分之五體重(平均減去約五公斤)的患者睡眠呼吸中止症症狀獲得大幅改善,與沒有減重的人相比,減重患者症狀減緩達百分之八十。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睡眠醫學」期刊。

……..文章來源:按這裡


醫師:肥胖是病 應到門診減肥

台灣醒報 – 2014年2月23日 下午6:33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國人對飲食熱量及正確減重的知識仍然不足。」長春診所院長劉伯恩23日受訪時表示,國人對熱量攝取及消耗的認知不足,且坊間流行傷害健康的另類減肥法,不但傷身,且復胖比例高。他希望民眾能建立「肥胖是病」的觀念,尋求正規門診幫助,也希望政府能有效處理國民肥胖問題,避免「只有富人有錢,才能改善肥胖問題」的狀況發生。

【肥胖致癌】
「民眾都怕罹癌,卻比較不怕胖。」劉伯恩表示,大腸癌、乳癌、肝癌風險都與肥胖有關,高達75%的肥胖門診患者是基於外表考量才想要減重,為健康減重者僅占5%,代表民眾雖然已建立「肥胖是疾病」的觀念,卻不認為肥胖是嚴重的疾病,也導致政府推動「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等健康政令宣導成效不彰,因為國人過胖比例已近33%。

劉伯恩指出,減重不外乎是熱量消耗大於攝取,但民眾普遍缺乏對食物熱量的認知,也無法正確計算熱量。他針對肥胖門診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只有1成的受試者能全部答出吐司、白飯、珍奶、香蕉、炸雞腿等5樣常見食物的大概熱量,完全答不出的比例高達7成。

【偏方減肥危險】
民眾對熱量攝取「沒概念」,選擇減重方法更是謬誤百出;「坊間每隔一陣子就會流行新的另類減重法,我就遇過在烈日下穿雨衣跑操場的患者。」劉伯恩表示,舉凡吃蟲、束腰、下跪、喝水、催吐、聞臭、日曬、包保鮮膜、喝咖啡等「破壞性」減重法,半年內實際有效者僅占5%,出現副作用者卻占75%,實在是弊遠大於利,不值得民眾效法。

劉伯恩說明,吃得少且只吃低熱量食物的「極低熱量法」,若無醫護人員指導,恐致酮酸中毒、低血糖症甚至休克,而僅攝取蛋白質恐致高氨血症或急性腎衰竭;只吃蔬果也不正確,因為人類每日都應該均衡攝取澱粉、脂肪及蛋白質,否則內分泌系統會失調。劉伯恩解釋,貧血、亂經、掉髮、腎功能受損,都是「亂減肥」常導致的副作用,「不減肥還比較健康。」

【錯誤減肥易復胖】
減肥方法錯誤,連帶提高復胖比例;據調查,減去10%體重者,復胖率為65%,而其中有55%的患者在半年內會恢復原來體重;劉伯恩認為,部分民眾減肥無法持之以恆,但更多患者是因為採用錯誤的減肥法,雖然短期內急遽減重,半年內復胖率卻高達8成,他強調,如果遵照醫師指示,攝取均衡營養並保持運動習慣,則半年就會有明顯的減重效果,實在不需要操之過急。

調查顯示,勞動階級普遍較白領階級肥胖,而後者才有較多資源尋求肥胖治療,每月收入高於新台幣5萬元者占肥胖求診患者的65%,收入低於3萬元者僅占5%;劉伯恩解釋,收入低者常吃高熱量、體積大的食物增加飽足感,但能花費在減肥及選購健康飲食的日常支出相對較低,這也造成台灣東、南部民眾肥胖比例高於北部,若無政府介入以社會福利問題處理,則肥胖的「城鄉」或「貧富」差距恐日益擴大。

……..文章來源:按這裡


脂肪肝礙健康 減重可保肝

中央社 – 2014年2月19日 下午6:44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9日電)臨床實證顯示,B、C型肝炎又有脂肪肝的病人,減肥消除脂肪肝,可以提高肝炎治療效果,但是用錯了減重方法,卻會瘦了體重瘦不了肝。

「脂肪肝是一種表現在肝臟的肥胖」,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高嘉宏說,「脂肪肝不是病」是錯誤認知,脂肪肝的超音波影像是油油亮亮,隨著肥胖文明病與日俱增,胖出脂肪肝的人愈來愈多,使得脂肪肝炎風險上升,如果B、C病毒性肝炎病患又合併脂肪肝,肝硬化的危險會比單純的病毒性肝炎要高。

高嘉宏說,臨床治療B、C型肝炎時,病患血中測不到病毒,GPT肝功能指數卻未達到正常標準時,醫師就會建議病患減重,有研究顯示減重後,肝功能回復正常。

聯安診所長鄭乃源說,減重是消除脂肪肝的最佳方法,他會建議脂肪肝的人減重10%來保肝,曾有健檢民眾服藥治療肝炎,血中驗不到病毒卻仍肝功能不正常,用正確方式減重成功後,肝功能終於正常。

鄭乃源強調,瘦子也會有脂肪肝,除了是內臟肥胖的隱藏性肥胖之外,有人是快速減重,減去了肌肉、水份,卻沒有減到脂肪肝,這都會令人忽略脂肪肝對健康威脅。

根據聯安2011年1月到2014年1月的健檢資料庫分析,腰圍、血壓、血糖、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脂蛋白脂固醇等5項指標有任3項異常的代謝症候群患者,9成以上有脂肪肝;即使代謝指標都正常,仍有3成有脂肪肝。

鄭乃源認為,正常人的GPT肝功能指數是40以內,有代謝症候群又有脂肪肝的人,肝功能比較沒有本錢,應該採取更嚴格肝功能指數來管理健康,以遠離疾病。

參考美國、韓國的規模研究,高嘉宏也說,GPT小於40是肝功能沒有病的「正常標準」,沒有脂肪肝的人,男性最好小於30、女性小於19,才是肝功能「健康標準」。1030219

……..文章來源:按這裡


台灣與杜拜健康城簽定合作意願書

作者: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4年2月18日 下午4:56(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衛生福利部長邱文達率團前往杜拜參訪,應杜拜健康局邀請參訪當地醫療機構,並見證外貿協會與杜拜健康城簽定合作意願書。邱文達期望透過雙方合作,未來杜拜健康城的病人可轉介到台灣治療,共創雙贏。

杜拜健康城於2002年開始興建,將擁有4家醫院、120家大型專科診所、製藥、養生產業,以及多家國際飯店進駐,並與美國哈佛大學等歐美國家合作研究當地主要疾病,設立圖書館及醫學模擬訓練中心,是一個非常完整的健康產業聚落。

邱文達指出,杜拜健康局對於我國的中醫針灸、心理衛生、肥胖引起的高血壓及糖尿病防治、週產期照護等項目深感興趣,希望能學習台灣經驗,同時歡迎杜拜健康局官員來台參訪,了解我國的醫療政策,以及兒童全面性接種疫苗、兒童保護、體重控制及癌症篩檢等實際運作情形。

邱文達期望,未來雙方可望簽訂合作意願書,為長遠合作關係開啟新頁,並協助海灣國家的民眾脫離肥胖造成的多種慢性疾病,重新找回健康。

……..文章來源:按這裡


減重不貪快 半年瘦8%最健康不傷身

優活健康網 – 2014年2月16日 下午1:30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你好像變胖了喔?」農曆假期及元宵佳節剛結束,大魚大肉加上缺少運動,許多人好像每過完連續假期就會腰帶失控!據研究指出,肥胖會增加糖尿病及心臟病2倍風險,而肥胖者在高血壓、腎臟病、高血脂症等的發生率都較常人高。因此,許多人會無所不用其極的瘋狂瘦身,但醫師指出,太躁進減重反而對身體有害,建議減重控制速率在半年內減原體重8%,才是最正確且不傷身的。

全身+局部運動  代謝佳曲線好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楊惟鈞說,減重要適度,減重成功的要素包含控制熱量、增加體能運動,切記皆須循序漸進,不宜貪快。建議減重控制速率在半年內減原體重8%,每天減少500至1000大卡的熱量每周就可以減少約0.45到0.90公斤的體重,也就是說例如一位90公斤成人減重速度是半年減7.2公斤是比較好的做法。

楊惟鈞醫師也指出,減肥運動可分為全身性運動和局部運動。全身性運動可以改善身體代謝,包含走路、騎車等運動,據國民健康署建議,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每周3~5天,運動程度達有點喘且心跳增快感覺就可以達到減重的效果,運動可分段進行(2次15分鐘或3次10分鐘)效果一樣。

運動擇己所愛  較能持之以恆

楊惟鈞醫師強調,局部運動可改善局部肢體脂肪堆積,局部運動包含仰臥起坐、抬腿等運動。剛開始做仰臥起坐者建議每次10下左右避免運動傷害,每天做的次數因人而異,不過切記須避免急性肌肉痠痛情形,每次做完至少讓腹部休息10分鐘,進行1到2周後增加次數,須注意手輕放在胸口或肩膀即可,不要抱在頭後面用力拉頸部以免頸椎受傷。

楊惟鈞醫師提醒,減肥最困難的地方便是無法持之以恆,建議盡量選擇喜愛的運動,才能持久。而平日也可將運動融入生活化,如可提早上班、盡量搭乘大眾運輸、提早一站下車,少搭電梯多走樓梯,無形之中也能有減重效果。

而年節過後,為了讓民眾能更方便掌握自身健康,台衡精密測控也捐贈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電子式身高體重秤14台、輪椅式體重秤14台及嬰兒體重秤7台,供北市立聯合醫院各院區使用。

……..文章來源:按這裡


體重太重者 連續運動減肥很傷關節

作者: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4年2月14日 上午12:00

別把肥胖問題通通歸咎於基因。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家醫科醫師楊惟鈞指出,9成5的肥胖問題是吃太多,熱量過剩所造成,基因問題只佔5%,而減肥最好別求快,放慢速度較能成功且較不影響正常生理機能。如果體重太重,不必強求一次快走或跑30分鐘,分段進行或選擇低衝擊活動對膝關節衝擊較少。

楊惟鈞醫師說,許多報告指出太躁進減重反而對身體有害,減重成功的要素包含控制熱量、增加體能運動,皆須循序漸進,建議減重控制速率在半年內減原體重8%,每天減少500-1000大卡的熱量每周就可以減少約0.45~0.90公斤的體重,也就是說例如一位90公斤成人減重速度是半年減7.2公斤是比較好的做法。

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以上,稱為中心型肥胖,因為吃多動少大魚大肉過剩的熱量會轉化為脂肪組織儲存在身體的肝臟、肌肉組織,所以除了注意體重外,量腹圍也重要。(量測方法是在吐氣後量肚臍以下2公分處的周長)。

營養師孫雅祺強調,每天運動消耗200大卡,飲食少吃300大卡,兩周後可健康減重1公斤。而80公斤以上的人連續快走30分鐘對關節衝擊較大,這類民眾運動不妨分段進行。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熱量攝取隨活動量調整,有利於減重。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營養師孫雅祺表示,即便要減肥,走動時間較長且需搬重物的人,每餐也需攝取達到700大卡;久坐族群想減肥,每餐只需500大卡;走路時間比坐著時間長的外勤族,減肥時每餐熱量攝取建議在600大卡左右。

孫雅祺營養師提醒,想減肥的民眾不妨以去皮瘦肉、魚肉、豆腐取代東坡肉、五花肉、臘肉、香腸,改變烹調方式以清蒸、水煮、清燉、烤、滷等替換幾道煎、炒料理,炸物應完全避免。一般外燴蔬菜比例較低,建議每餐應有1.5碗份量的蔬菜(含葉菜類、菇類、瓜類)。並以全穀類如糙米飯、全麥麵包、雜糧饅頭等,取代部分精緻穀類。

有嘴饞習慣,營養師建議以新鮮水果取代點心為佳,一般零食、含糖飲料則以少量取用、大家分享的方式減少食用量較理想。

孫雅祺表示,不妨以每天減少500大卡為目標,60公斤健康成人為例,慢走60分鐘、快走或騎腳踏車40分鐘、慢跑或打籃球25分鐘,各可消耗200大卡,另搭配飲食調整,依不同活動量,午晚餐各減少150大卡。

……..文章來源:按這裡


減肥不躁進 半年8%剛剛好

中央社 – 2014年2月13日 下午7:26

(中央社記者戴雅真台北13日電)過年大魚大肉,讓許多人圓了一圈開始想減肥,但減肥太躁進反而對身體有害,醫師建議,減重控制速率在半年內減原體重8%最剛剛好。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楊惟鈞今天表示,醫學研究指出,肥胖不只影響一個人外形,糖尿病、心臟在肥胖者身上的發生率是常人的2倍,肥胖者在高血壓、腎臟病、高血脂症等的發生率,也都較常人高。

若想要適度減重,楊惟鈞表示,許多報告都指出,太躁進減重對身體有害,切記須循序漸進,建議減重控制速率在半年內減原體重8%,也就是一位90公斤成人,減重速度在半年減7.2公斤,是比較好的做法。每天減少500至1000大卡熱量,每週就可以減少約0.45至0.9公斤。

楊惟鈞也提醒,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以上,稱為中心型肥胖,需要注意。過年吃多動少、大魚大肉,過剩的熱量會轉化為脂肪組織,儲存在身體的肝臟、肌肉組織,所以除了注意體重外,量腹圍也很重要,量測方法是在吐氣後量肚臍以下2公分處的周長。

楊惟鈞提出,減肥運動可分為全身性運動和局部運動。全身性運動可以改善身體代謝,包含走路、騎車等運動,根據國民健康署建議,每天應該至少運動30分鐘,每週3至5天,運動程度達有點喘且心跳增快,就可以達到減重效果,運動可分段進行,2次15分鐘或3次10分鐘,效果不變。1030213

……..文章來源:按這裡


皮膚突起「黃色瘤」 高血脂惹禍

台灣醒報 – 2014年2月13日 下午2:25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皮膚表面莫名凸起黃色斑塊,可能是血脂過高的警訊!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劉國威表示,皮膚表面出現的黃斑可能是「黃色瘤」,通常是血脂代謝異常引起,在治療後必須注意控制血脂以避免復發。長庚美容醫學中心主任楊志勛指出,雖然高血脂問題普遍,但黃色瘤不算常見,有遺傳性高血脂或黃色瘤家族病史的民眾,出現症狀的可能性較高。

黃色瘤係因體內1種含有脂肪的巨噬細胞在皮下組織聚集,形成皮膚表面微黃色的瘤狀突起,通常若長在眼皮上,會形成1片平坦的黃斑,若長在肘關節或膝關節外側,會呈現突起狀的「結節」;黃色瘤也可能以1粒粒「丘疹」的狀態分布在全身皮膚,或是1片片像「小鹿斑比」一樣出現在皮膚上。

劉國威指出,造成黃色瘤的原因很多,包括遺傳、血脂代謝異常及高血脂,或是外傷及發炎引起皮膚組織改變,通常30歲以上的成年人,由於血脂偏高的比例較高,相對較可能發生類似的問題。劉國威日前醫治一名53歲中年男性患者,在右膝長出2顆黃色突起,且患者在4年前於手肘處也長過黃色瘤,詢問家族病史後才發現,該患者6名家人全都出現過黃色瘤的症狀。

楊志勛強調,有遺傳性高血脂的民眾,是最可能出現黃色瘤的族群;事實上,近年來有關黃色瘤的病例報導,多以「個案」呈現的原因在於,儘管國人肥胖及高血脂問題日益嚴重,但黃色瘤其實不算常見,近年患者人數也並沒有明顯增加,楊志勛解釋,有家族黃色瘤病史的民眾,若皮膚出現類似症狀時應該提高警覺,但一般民眾也不需要過度擔心。

另一方面,如果確診為黃色瘤,其實除了外型較不美觀外,「放著不管」也不致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劉國威表示,由於必須化驗腫塊檢體,以確認是否有惡性腫瘤的疑慮,所以臨床上仍會建議切除,該手術也不困難,通常術後1周左右即可拆線,而手術主要是針對結節狀黃色瘤,如果是平坦黃斑或丘疹,則採取雷射或化學換膚方式治療。

劉國威提醒,黃色瘤治療雖不困難,但仍有復發可能,因此康復後必須特別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尤其是有家族病史者,需格外注意心血管方面的健康問題。

……..文章來源:按這裡